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

上传人:hmsxym62 文档编号:4445752 上传时间:2023-09-19 格式:DOC 页数:8 大小:33KB
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
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_第1页
第1页 / 共8页
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_第2页
第2页 / 共8页
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_第3页
第3页 / 共8页
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_第4页
第4页 / 共8页
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_第5页
第5页 / 共8页
点击查看更多>>
资源描述

《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》由会员分享,可在线阅读,更多相关《陋室铭爱莲说复习资料.doc(8页珍藏版)》请在迅下文库上搜索。

1、.陋室铭一、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。作者刘禹锡,唐代中期诗人、哲学家,字梦得。他政治上主张革新,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,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。王叔文革新失败后,他屡遭放贬。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。后经人推荐,任太子宾客,世称“刘宾客”,著有刘宾客集,也称刘梦得集。 铭,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,后来成为一种文体。二、背诵默写1本文紧扣“陋室不陋”立意。开篇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”,隐喻陋室具有“名”“灵”的性质。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:惟吾德馨。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:惟吾德馨。3结尾点题句是:何陋之有?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

2、是: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: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:调素琴,阅金经。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,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: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8作者运用典故,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,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,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: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9“何陋之有?”语出论语,原句是:君子居之,何陋之有?10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”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,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,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。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: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。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虚写的

3、句子是: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三、注意字词读音 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诸葛 西蜀四、古今异义1谈笑有鸿儒 古义:大,渊博。 今义:大雁2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:身体。 今义:形状五、一词多义1之: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(助词,放在主谓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)何陋之有?(之: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。)2则:有仙则名(则:就,那么)至则无可用(则:却,但是)六、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 (名:出名,著名。 名词做动词。)2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 (灵:显灵,有灵验。 形容词做动词。)3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 (上:长到。 方位名词做动词)4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(乱:使扰乱;劳:

4、使劳累。使动用法。)七、特殊句式1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。(判断句,是,动词,表判断。与现代汉语中判断“是”相同。)译:这是简陋的居室,只是我的品德高尚(就不觉得它简陋了。)2何陋之有?(倒装,宾语前置,正确应为“有何陋?”)译:有什么简陋的呢?八、重点问题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? 题目虽为“陋室铭”,但作者要表现的是“陋室不陋”,这是反向立意。2紧扣“惟吾德馨”,作者是怎样表现“陋室不陋”的?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:居住环境、交往人物、日常生活。 “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”居住环境。写出了环境的清幽、雅致,渲染了恬静的气氛。 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交往人物。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

5、德才兼备,高雅脱俗。 “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”日常生活。3举“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”有什么作用?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,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,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,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。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?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。 托物言志。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,表明“陋室不陋”,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。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?有什么好处?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,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。(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,意思相对,叫做骈句。骈句不仅讲究对偶,而且讲究声律。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。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,用韵母、声调相同或

6、相近的字。本文的韵脚为;名、灵、青、丁、经、形、亭,所押的韵是ing。) 好处是: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,使人加深印象,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。九、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1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(对偶)2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(对偶,借代)3孔子云:何陋之有?(引用,反问)爱莲说一、文字常识爱莲说,选自周元公集。作者周敦颐,北宋著名哲学家。字茂叔,道州人。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,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,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“濂溪书堂”,世称“濂溪先生”。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,自成一派,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,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,在中国哲学史上占

7、有重要地位。“说”是一种既可以说明、记述事物,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,偏重于议论。二、成语不蔓不枝:不牵牵连连,不枝枝节节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,不拖泥带水。三、背诵默写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、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:(予独爱)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。它与红楼梦中“质本洁来还洁去,不叫污陷淖泥中”文意相近,与古人所说的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刚好相反。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:香远益清。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: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。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,又有端庄仪态,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: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: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6在文中,作

8、者用“菊”比喻隐逸者,用“牡丹”比喻富贵者,用“莲”比喻君子。四、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 淤泥 濯 清涟 亵玩 隐逸 噫 鲜有闻五、古今异义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 植: 古:竖立 今:种植六、一词多义1鲜 鲜有闻:少。 2独 独爱菊:惟独,只。芳草鲜美:新鲜。 无独有偶:单独,一个。 屡见不鲜:新鲜。3玩 玩物丧志:玩弄,戏弄。 4者 可爱者甚蕃(的东西) 玩世不恭:玩弄,戏弄。 莲,花之君子者也(表判断) 同予者何人(的) 5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:(连词,表转折) 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:(连词,表转折)6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(助词,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) 水陆草木之花,花之君子者也

9、(结构助词,的。) 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(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。)7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(语气词,相当于“呢”) 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(兼词,相当于“与之”)七、特殊句式1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。(判断句。“者也”表判断。翻译时,分句中间要加“是”。)译:我认为,菊是花中的隐士。2菊之爱,陶后鲜有闻。(倒装句,“菊之爱”应为“爱菊”)译:对于菊花的喜爱,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。八、重点问题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?请用原文回答,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?(1)从生长环境来看,莲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”显示了一种高洁、质朴,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,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。

10、(2)从它的体态香气看,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”寓含正直、芳香,比喻君子通达事理,行为端正,不趋炎附势,美名远扬。(3)从风度气质看,“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”,如此高洁、庄重,比喻君子志洁行廉、仪态庄重,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。2作者在文中写菊、牡丹有什么作用?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?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? 写菊、牡丹的作用:写菊是正面衬托莲(正衬),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(反衬),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,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、钟爱之情。 态度:对菊是惋惜,从“陶后鲜有闻”可以看出;对牡丹是鄙视,从“宜乎众矣”可以看;对莲是“欣赏、钟爱”,从“同予者何人”的反问中可以看出。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?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、描写,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、抒情。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?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?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。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、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,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,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。单纯的课本内容,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,通过补充,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,不教用手的人用脑,所以一无所能。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,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。-

展开阅读全文
相关资源
猜你喜欢
相关搜索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分析报告 > 信息产业


copyright@ 2022 迅下文库网站版权所有

川公网安备 51130302000146号 | 蜀ICP备2021010507号-3